许多中老年朋友常感“没劲儿”——走几步就累、爬楼喘、抱不动孙儿;有的记性变差、反应慢;有的常感冒第一证券,病后恢复慢。真相往往是:贫血在作怪!
贫血类型多,包括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其中营养性贫血最普遍,多由缺铁、叶酸等引起。常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气短等症状。
什么是营养性贫血?它离我们有多近?
简单说,营养性贫血就是身体缺乏“造血原料”,导致红细胞数量不够或“质量差”,没法给全身器官“送够氧气”。
全球约25%的人受贫血影响,相当于每4人中就有1个。 中老年人更是高发群体:65岁以上,约1/5有轻度贫血;80岁以上,近半人可能贫血。为何中老年人易“中招”?一方面,年纪大了,营养吸收差;另一方面,牙不好、吃得少,或有慢性病,都可能导致“造血原料”跟不上。
怎么知道可能贫血?——简单实用的诊断法
最基础:查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运氧的小货车”。数量不足,运力就差。WHO标准:65岁以上男性Hb<130g/L,女性<120g/L,可能就是贫血。
展开剩余85%看“原料够不够”:查血清铁蛋白、维生素等
血清铁蛋白:它是“铁仓库的账本”,<15μg/L提示可能缺铁。但注意感冒、发炎时,这个“账本”可能“虚高”。
维生素B12和叶酸:它们是“红细胞的建筑师”,缺乏会导致红细胞“虚胖”。查血液B12、叶酸水平或其代谢物,可精准发现问题。
看“红细胞长相”:血常规里的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太小:可能缺铁,像“没吃饱的小矮人”。
太大:可能缺B12或叶酸。
大小正常:可能是慢性病或其他问题。
这些“造血关键”营养素,缺了易贫血
铁:红细胞的“核心零件”
铁是造血红蛋白的“核心材料”,如同造车离不开钢铁。缺铁导致红细胞“造不出”或“没力气运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中老年缺铁常见原因:
吃得少:肉、动物肝脏摄入不足。
吸收差:胃炎、胃酸少,像“生锈管道”,铁吸不进。
慢性失血:胃溃疡、痔疮出血第一证券,悄悄“丢铁”。
锌:铁吸收的“小助手”
缺锌会让铁吸收打折。但注意:锌和铁“共用一条道”,补太多锌(如过量锌片)会抢铁的“座位”,反而不好。
维生素A:铁的“仓库管理员”
它确保肝脏里的“铁仓库”正常“出货”给红细胞使用。缺维A,铁再多也“拿不出来”,如同仓库上了锁。
B族维生素:红细胞的“建筑师团队”
B12和叶酸:“红细胞设计师”,保证其正常分裂生长,缺乏导致红细胞“虚胖”。中老年人常因胃不好或吃太素而缺B12。
维生素B6帮助合成“血红蛋白零件”(血红素)。缺了,红细胞“没力气”。
维生素B2 像“小扳手”,帮助身体利用铁。缺了,铁的作用打折扣。
维生素D和E:红细胞的“保护盾”
维生素D: 帮骨髓“生产红细胞”,如同给工厂“通电力”,缺乏会降低造血效率的条件。
维生素E: “抗氧化小卫士”,保护红细胞膜。缺了,红细胞易“破掉”,如同没盖好的快递盒,运氧途中“漏货”。
氧化应激:红细胞的“破坏者”
体内的“自由基”破坏红细胞膜,让红细胞其提前“报废”。维生素E、C能“抗生锈”。中老年人代谢慢,“生锈”风险高,更需这些“抗氧化卫士”。
别小看营养性贫血,危害比你想象得大
身体“没力气”,生活质量骤降
肌肉缺氧,如同“没油的发动机”,导致乏力、气喘、活动受限。
大脑“变迟钝”,痴呆风险增高
大脑最需氧。供氧不足导致记性差、反应慢。研究发现,贫血老人患痴呆风险高14%!
心脏“超负荷”,诱发心血管病
为弥补缺氧,心脏“加倍工作”——心跳快、用力猛。长期如此,心脏像“过度劳累的泵”,易引发心衰、高血压。
免疫力下降第一证券,生病难恢复
红细胞也关联免疫。贫血时,免疫细胞“活力不足”,如同“军队缺粮草,战斗力弱”,易感染且恢复慢。
跌倒风险增,骨折概率升
贫血致头晕、平衡差、肌肉无力,易摔倒。对老人,一次跌倒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胜于治疗:从“吃”和“生活”入手
吃对“造血原料”
多吃“补铁高手”
动物铁: 瘦肉、动物肝脏、鸭血。
植物铁: 菠菜、黑木耳、红豆,搭配维C。
避开“吸铁拦路虎”
少喝浓茶、咖啡,饭后1小时再喝。
粗粮别过量,粗细搭配。
补够“B族维生素”
B12:鸡蛋、牛奶、瘦肉。素食者可选强化B12酱油、营养粉。
叶酸:深绿叶菜(菠菜、油菜)、豆类、肝(别久煮,叶酸“怕热”)。
别忘“辅助营养素”
锌:一小把坚果、一块豆腐。
维生素A: 胡萝卜、红薯、菠菜。
维生素E: 10颗杏仁或1勺花生酱。
改善吸收:给“消化”搭把手
护好肠胃:少食过烫过辣,及时治胃炎、幽门螺杆菌。
细嚼慢咽:牙不好可将肉炖烂、菜切碎,让肠道“省力吸收”。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调整
60岁以上建议每年查血常规。若Hb偏低,加查血清铁蛋白、B12、叶酸。有慢性病、长期服药者更需勤查(易“偷铁”或影响造血)。
好习惯:为“造血”添动力
适度活动:散步、太极促循环,让“造血器官”有活力。
戒烟:损伤红细胞,维生素吸收。
控好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会“消耗营养”或损伤骨髓造血。
得了营养性贫血,科学治疗这样做
缺啥补啥:精准补“造血原料”
缺铁性贫血
轻度:多吃富铁食物。中重度:医生可能开铁剂。注意:铁剂可能致大便黑、恶心,可随餐服;勿与茶、牛奶同服。
缺B12或叶酸
B12缺乏:口服B12片,严重需打针;素食者建议长期补。
叶酸缺乏:服叶酸片,同时多吃绿叶菜。
多种缺乏: 可选“复合营养素”(专业人士推荐)。
治“根源”:防贫血反复
及时治疗慢性失血(如痔疮、胃溃疡),否则补再多铁也“留不住”。
消化吸收差者:医生或开助消化药(如胃蛋白酶),让肠道“能吸营养”。
有些贫血由慢性病或炎症引起。光补营养不够, 需先治原发病——如同水管漏水,光加水不行,得先补漏。
营养性贫血如“温水煮青蛙”,早期只是乏力,渐显大问题。对中老年人,预防远胜治疗。每日一口瘦肉、一把蔬菜、一个鸡蛋,加上定期检查,备足“造血原料”。
(南方医科大学心脑血管血脂基础医学院 副教授 殷志新)
校对 胡妍璐第一证券
发布于:江苏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