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战区”网站这几天盯着西藏日喀则机场的卫星照片反复放大。画面里几个灰色影子让他们坐不住了——三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稳稳停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机场跑道上,距离中印边境就百来公里。这些无人机带着红棕色保护罩,混在解放军“侧卫”战机中间5策略,摆明不是来做高原旅游的。

这回可不是模型摆拍。根据卫星的拍摄 footage 来看,攻击-11的部署就持续了从8月直到9月的好几周都完全符合了我们对其作战的测试性质的预期。借日喀则机场那条全球最长的5km跑道的有利地形,高原的恶劣的缺氧的环境对无人机的动力系统都作了极其残酷的考验,而“攻击-11”却能在这儿常态化的部署,等于是对自己早就跨过了实战的门槛的昭彰的证明。
攻击-11的飞翼布局看着像美国B-2轰炸机缩小版,里面藏着一套让雷达头疼的隐身密码。雷达反射截面压到0.001平方米级别,相当于一只小鸟的信号特征。进气道藏在机头下方弯成S形,尾喷口搁在机身上方,全身涂着吸波材料。印度最先进的“阵风”战机雷达最大探测距离300公里,面对攻击-11可能要到30公里内才能发现——那时候无人机携带的PL-15导弹早就锁定目标了。

其飞行器的底盘却能承受2吨的重量,足以装下多达2吨的弹药。两个内置的弹舱的关上舱门就将外形打造成了流线的外形同时5策略,而一旦将其打开就可将6枚PL-15空空导弹或者长剑-10巡航导弹等各类弹药一一塞入其中。可在高原空气含氧量不足的平原上同样能灵活的行驶,也丝毫不降低了发动机的功率。可惜印度花了天价的“先进”防空系统,在面对这样的“高新”之器时却如睁眼瞎般无能为力,长时间的开机又不仅会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还可能因为长时间的开机而使其不能及时的对低空的无人机“点名”。
至今美军的X-47B先进的无人机仍屈居博物馆的展品之中,而早就已成建制部署到西南边境的攻击-11也开始为国民所熟知了。法国“神经元”无人机和俄罗斯“猎人”无人机早就没了声响,中国愣是把飞翼隐身无人机这条路走通了。纵观全球各大军方的无人机发展趋势都把隐形的作为最终的发展目标,而目前唯一能真正实现这一点的就是我们国内的“攻击-11”了。

更让印度头疼的是攻击-11和歼-20S的“五代半空战”组合。歼-20S后座武器官专管指挥无人机群,一架歼-20S就能带好几架攻击-11前出冒险。无人机当“忠诚僚机”闯进高危空域,有人机在后方安全区坐镇指挥。这套打法美军琢磨了好多年,现在被解放军搬到高原上演习场。
高原战场环境对无人机是天然试金石。昼夜温差25摄氏度以上5策略,风速动不动飙到12米/秒,传统无人机飞起来都晃悠。攻击-11在这地方照样保持隐身性能和通信链路稳定。印度边防部队现在巡逻都得提防头顶,可能一抬头就会看到长航时无人机悬在头顶,30倍变焦镜头连地上掉个鸡蛋都能拍清楚。
解放军边防现在玩的是科技套餐:天上飞攻击-11,地上跑全地形巡逻车,中间还有无人机送货送情报。去年冬天有牧民牦牛跑丢,边防部队用无人机红外镜头一扫,雪地里几百头牦牛踪迹看得明明白白。这种监控精度用在边境防卫上,什么低空渗透、夜间穿插都难逃法眼。

美军现在主力无人机还是“死神”“捕食者”这些非隐形型号。俄乌战场早就证明这类无人机在现代防空系统面前生存率低得可怜。攻击-11的部署等于把未来空战模式直接摆上台面——隐身无人机加有人机指挥的体系,才是下一代战场主宰。
西藏边境的军事平衡正在悄悄改变。印度重金买的反无人机设备在攻击-11面前可能变成摆设。隐身无人机加五代机构成的侦察打击链,让传统防空系统防不胜防。等076型两栖攻击舰配上舰载版攻击-11,解放军在高原和远海都能铺开一张隐形无人机大网。
美国媒体一边惊呼中国隐形无人机领先一代,一边偷偷研究卫星照片里其他细节。攻击-11机群边上的歼-20S数量似乎也在增加,这种有人机与无人机的组合正在改写边境规则。印度空军高层最近频繁开会,他们雷达屏幕上的空白区域,可能已经成为隐身无人机来去自由的走廊。
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